西安铁路局2024年货物发送量突破1亿吨
西安铁路局2024年货物发送量突破1亿吨 时间:2025-04-05 18:27:56
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已经证实,其已在二十五个位置中找到十二个,在这些地点其将建立装机容量为500MW至1000MW的太阳能园区。
第三我想说,中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智能的电力系统,实现将可再生能源运出去、消纳掉,并不断优化系统,包括蓄电、用电和整个能源链的全过程,这是最关键的,不优化系统,就接受不了这么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更严重的是,因为传统电站基本不赚钱,甚至亏损,所以很多电站都要求关停,但是政府不能无视传统电站关停,因为没风没光的时候还需要传统电站发电,他们是系统的保障能力,需要维护系统平衡
尽管,今年3月行业内试图组织建立一个定价联盟,以期更好地规范太阳能工程市场价,只要低于行业公认的成本价均要弃标。然而,作为新能源明星产品太阳能发展并不如预期,一度被认为与地产商高大上的气质不相符,上不了台面,甚至成了问题产品。宏观层面来说,国家大力倡导使用新能源也在助推太阳能应用。在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的背景下,我国太阳能光热市场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零售市场骤降,工程市场迅猛崛起,其俨然成为各大太阳能生产厂家一决未来商业疆场的主阵地。的确,在行业洗牌之际,太阳能企业低价接工程可以晚点死,不接工程却会马上死,在早死和晚死一线之间,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前者。
特别是,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各家有各家的技术,产品多样,价格差异非常大,成本比较困难,令地产商无从下手。但无论如何,在重拾太阳能工程成本生死线的关键时刻,守住底线才能看见明天的光明。所以,今后一些产业化的新技术一定会率先在中国出现,而不是像早期那样都是从国外进来的。
试问一下,中国有几个行业能把国外同行逼得没路可走的?记者:如果说是产业化技术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那么,在现有产业化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是否已经可以看到光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端倪?王俊朝:如果把一种技术的顶尖水平看作100%,把产业化技术水平看作是80%,另外那20%是研发、未知以及技术成熟度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光伏制造业的产业化配套能力,无疑是中国市场最方便、最齐全,价格也最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现在整个行业的技术并不完全掌握在制造厂手里,而是多掌握在设备厂商手里。那么,光伏制造业的这个80%,也就是产业化技术水平,目前无疑是中国做得最好,我们甚至已经把这个80%做到某种极致了。
而原理一变,技术路线必然就要跟着改变。而设备和工艺,尽管技术也是开放的,却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
而工艺技术是与设备配套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我们称工艺是在设备上的一种物化。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目前全球多数的光伏生产装备和工艺,都是在中国市场得到规模化的终试才真正成熟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说,假以时日,中国企业的研发肯定会厚积薄发。也是因此,才有了一代工艺,一代设备的说法。
包括半导体行业在内的很多人,早期确实有这样的误解。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上的价格,所以国际上总认为我们是靠补贴撑起了这个行业。在中国光伏制造业发展最快的那几年,有大量的半导体人才进来,许多人一开始都瞧不起光伏,认为光伏技术比半导体简单多了。客观的说,在光伏尖端技术的研发方面,我们相比国际先进水平确实还有一些差距,但在产业化技术方面,我们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光伏行业才有了现在这样的地位。晶硅光伏电池的核心工艺的确来源于半导体工艺,比如扩散环节的PN结制备及PECVD环节的减反膜生长等,但这个行业有相当多的技术都与半导体关系不大,比如丝网印刷、清洗制绒等。
工艺和设备是不能分开的,或者说,工艺是离不开设备的。他长期从事微电子、光电子、太阳能光伏设备的研究,曾承担、组织实施过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如863等重大科技项目,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
所有的设备都带有工艺,但也正如同一台相机换不同的人来用,拍出来的照片水平可能差异很大一样,工艺其实就是一张窗户纸,有的人可能琢磨一辈子也搞不明白其中的诀窍,但只要经过懂的人一点,就透了,就没有什么秘密了。并兼任SEMI 中国光伏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尔曼研究集团(Coleman Research Group)太阳能光伏专家团成员、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保证终端产品质量水平基本相当的基础上,我们的设备价格要比国际上低一半甚至更多,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的。你想想,如果以光电转换效率来衡量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话,我们每年差不多0.5%的效率提升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年有全新的技术出现吗?显然没有。而从度电成本来看,在2008年,每度光伏电的成本大约是四块钱,现在在东部地区才1元钱,也已大幅下降。这里面的平衡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实验室技术难以产业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产业基础不同,我们和国外的研发侧重会不一样,国外可能更多是基础研发,而中国企业则会侧重于应用研发,也就是接近产业化的技术的研发。而我们,是成百上千家企业投入巨大地在不停的试。
一些国家可以在实验室里把技术做到很高端,却无法做到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化大生产,还能保证我们这样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我相信,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再考虑到传统能源的环境成本,要不了十年,不用补贴,光伏在中国就可以实现与传统能源的竞争。
目前来看,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是光伏行业最为明显的一个规律,从十年前的每瓦几十块钱降低到现在的几块钱,趋势非常明显。而产业化则不同,不但要考虑制造成本,还要考虑批量生产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稳定。
记者:有人认为,光伏技术是从半导体技术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更简单的技术,甚至认为光伏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您怎么看待这种认识?王俊朝:首先,光伏制造中只有一部分工序用到了半导体工艺和设备。记者:那么,设备、工艺和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王俊朝:设备是一个产业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支撑,产业不可能健康发展。记者:如果要跳出这种简单产能复制的循环,可能还需要对产业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人家为什么封锁我们?因为我们的产业化水平比他高,已经把他逼得没路可走了。
前两年一些企业为了规避欧美双反曾到东南亚等地建厂,为什么规模一直不大、现在也不去了?当地的土地、劳动成本确实很低,相比日益上涨的中国很有竞争力,可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生产消耗品大多都要从中国进口,造成最终产品跟中国生产的比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记者:目前有传闻说,一些大公司仍然在扩张。
那么,中国光伏制造业凭什么能有如此强势的竞争力?为什么掌握尖端技术的欧美国家却打不赢由自身技术基础武装起来的中国徒弟?光伏的技术含量究竟表现在哪里?其装备、工艺与产业又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作为中国光伏行业最权威的装备技术专家之一,王俊朝及其团队在帮助无锡尚德完成了第一条新增生产线的建设后,几乎经历了天合、中电、晶澳、林洋、英利等早期国内所有一线光伏企业的首条生产线建设,并由此引领了光伏装备国产化的潮流。也就是说,光伏的成本要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接近才有出路。
这种趋势反映到技术上,则是光伏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在2010年以前,每年基本都保持0.5%左右的效率提升,近两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大约在0.4%左右,也可能再过几年会减少到0.3%,但增长趋势仍然是明显的,也是很有规律的。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那个话题。工艺等于是提出了一个想法,但要通过设备来实现,或者说制造出来,才能成为产品。也就是说,当一种技术越是被大量应用,就越是容易产生创新的土壤来强化、提升乃至延伸这种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大家都说光伏制造没有技术含量?因为光伏的技术是开放的,因为光伏的技术包含在设备和工艺里面。
其实,这才是人家要双反我们的真正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当你能够大批量地通过设备制造出同质量的产品时,就成为了一个产业。
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必然能捅破目前与西方尖端技术之间那剩余20%的差距,乃至超越之。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产能越大的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大。
这几年,中国光伏制造正是经过大量的尝试,不论是国外的设备还是国内的设备,通过每年稳定地生产出几十吉瓦品质稳定、技术等级较高的产品,因此掌握了大量的大生产的工艺技术,也就是我所说的产业化技术。道理很简单,技术的突破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